看“丑小鸭”如何变成“白天鹅”
□本报商棠
傅雪峰
通讯员毛广安
宋路*
说起传统产业,恐怕不少人会产生这样的印象“一旧二土三落后”。肃宁裘皮产业却让人处处感受到现代的气息,不但“不旧不土不落后”,而且“又新又洋又先进”。“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这是肃宁用现代理念和科技,对裘皮产业进行提升改造的结果。
如果说打造完整的产业链条是肃宁裘皮产业的第一次“革命”,那么给这一产业插上现代科技的“翅膀”,则是肃宁裘皮产业“二次革命”的标志。
在付佐村梅仲群家的养殖场,看到墙上挂着关于养殖狐狸的各种标准。梅仲群说,过去凭经验养狐狸,现在按标准养,结果可大不一样。按标准规范养殖,不但狐狸不闹病,皮毛长得好,而且养殖成本大大降低。据介绍,肃宁县畜牧局、县技术监督局联合制定的《貉饲养管理技术》、《貂饲养管理技术》等养殖标准被确定为省级养殖标准,标准对场区建设、饲粮配比、饲养管理、疫病防治等都做了明确规定,填补了国内空白。目前,全县建有12个改良站,40多个畜牧兽医诊疗点,专家和技术人员经常深入到农户当中,举办各种技术讲座。
在华斯集团草皮部,一件件款式别致的裘皮服装让人目不暇接。草皮部经理钟明全说,这些服装要发往日本。在1月16日北京国际裘皮交易会上,一家日本客商一下子就订货数百件。钟明全指着一件兰狐肷短夹克说,这是06新款,其特点是简约时尚,又返朴自然,在日本市场很受欢迎。华斯集团在北京和肃宁都有自己的产品研发中心,还聘请了国外的设计师,形成了强大的创新能力,在各类国际国内服装设计大赛中,屡获金奖,并于2006年被授予“中国真皮标志裘皮衣王”的称号。其自主品牌“怡嘉琦”、“蓓得尔”畅销美、德、日、韩、俄等20多个国家。目前,肃宁先后与18所院校、科研院所建立长期合作,并组建3个研发中心,引进了一批国内国际知名的专业技术人员,使肃宁的裘皮加工和设计水平达到国际领先的位置。
肃宁皮毛产业在苦练“内功”的同时,把目光投向了全世界。一年一度的中国尚村国际皮草交易会,已经成为全国最大、最具影响力的毛皮原料交易会。2006年第七届交易会期间,吸引了俄罗斯、西班牙、英国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客商及国内客商数万人,16个投资超千万元大项目落户肃宁,总投资达2.81亿元,各类裘皮制品及皮张原料销售额完成9.35亿元。目前,肃宁已经有20多家港深地区客商前来投资经营,其中香港最大、也是国内最大的裘皮加工商刘慰慈先生,在肃宁已建起5个大型养殖场,总投资2800多万元。在注重“引进来”的同时,肃宁还引导企业“走出去”。如今,拎起皮箱就上路,招呼上翻译就登机,到国际市场去“赶集”已成为肃宁企业家的“家常饭”。华斯集团董事长贺国英说:“要赢得市场竞争,必须知彼知已,不了解国际市场的脉搏,企业怎么能办得好!”
正是由于“内外兼修”,使得肃宁裘皮产业“传统”与“现代”相映生辉,独具魅力。按照肃宁裘皮产业规划,今年将致力于巩固并完善“六个中心”:国内裘皮原料交易中心、裘皮产品生产中心、裘皮服装贸易中心、裘皮产品科技中心、裘皮产品质检中心和裘皮产业信息中心。到2010年,裘皮业产值达到100亿元,裘皮工业企业达到1000家,出口创汇5.8亿美元,使肃宁成为“世界裘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