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性肌痛症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国医传习所之中医临床痛经与宫寒的中医药防 [复制链接]

1#

本篇导读

治疗策略需要着眼于全身,而不是局部。选择的治疗时间要根据病因判断。常规来讲,可以在排卵以后到月经前一周进行治疗。

寒凝血瘀的患者,可以只灸不针,但是要注意灸量足够。湿热蕴结类型的患者不适宜艾灸,可能加重疼痛。

下图为西医病理学上女性正常的子宫内膜周期性变化和激素水平关系的示意图。

现在临床上,很多中医专家也把这张图用于判断月经是在哪个阶段出现问题,然后做相应治疗。

1中医对痛经的治疗思路

在中医治疗方面,《素问·上古天真论》讲“肾气盛,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是我们治疗妇科病的指导思想,这是人体正常的状态。如果抑制排卵,“天癸至”会不会出现?

临床上,抑制排卵打破了人体的正常的生理过程,虽然减轻了痛经,但可能会导致后续“月事以时下”很困难。

所以,中医不建议通过抑制排卵去缓解痛经,而是严守《素问·上古天真论》的论述,使患者的“肾气盛”,保证任冲二脉的畅通,痛经就会减轻。

另外,治疗痛经不能仅仅着眼于胞宫,一定要把调经固肾和调节冲任相结合。

1痛经的干预时机

在干预时机方面,不同的专家选择的时间不一样。罗元恺老师比较提倡在经前的3到4天进行治疗。

夏桂成老师提倡在经前5到7天(针对寒证)进行治疗,在月经形成(量少或闭经)有问题,或者青春期的内分泌规律不正常时,就要全程治疗。

从卵泡期(上一次月经结束)开始治疗,一直治疗到整个周期结束,这样可以形成一个良好的负反馈,月经疼痛会得到改善。

有研究表明,如果能达到中医所说的“太冲脉盛”,气血充足,身体健康,子宫内环境好,经期疼痛也会减轻。所以,治疗策略需要着眼于全身,而不是局部。

选择的治疗时间要根据病因判断。常规来讲,可以在排卵以后到月经前一周进行治疗。对于排卵功能有障碍,或者本身气血不足的患者,需要在卵泡期就开始治疗。

2月经疼痛的自我判断方法根据疼痛的部位辩证:

痛在少腹一侧或双侧,多属气滞,病在肝;

痛在小腹正中,常与子宫瘀滞有关;

痛及腰脊或者尾骶部,多属病在肾;

痛在会阴,一般与肝肾都有关系。

根据疼痛性质、程度辨证:

痛而拒按,是实证。

灼痛,一般是有子宫内膜炎、盆腔炎,是实证;

刺痛,即像针扎一样的痛,比较常见,是血瘀的实证;

痉挛痛,是寒实证;

隐痛而喜揉喜按,或隐隐作痛,是虚证;

坠痛,一般怀疑盆腔出血厉害,容易发生炎症,形成囊块,需要检查是否有子宫异位症、卵巢囊肿或子宫腺肌症;灼痛得热反剧,是热证;

冷痛得热减轻,是寒证;

痛甚于胀,持续作痛,是血瘀;

胀甚于痛,时痛时止,是气滞;

2陈木扇女科对痛经的治疗方法

陈木扇女科的治疗特色在于重气血平衡,以调和气血为主,一般不用峻猛的药物。另外,陈老师认为,女子往往气有余而血不足,所以方子中往往会使用既补血又行血的药物。

1气滞血瘀型

症见:工作或学习很努力上进,压力大,面部痤疮,心烦、口臭、口苦,经前乳胀,经色红或夹血块,平素大便秘结,特别喜欢高油高糖的食物,舌红或黯有斑点,苔薄*,脉弦者。

干预时机:经前期(*体期)、月经期。

治则:疏肝理气、活血化瘀。

中药:陈氏清肝通经汤(炒生地*10g,炒白芍10g,炒当归10g,炒川芎6g,焦山栀10g,炒*芩10g,制大*10g,柴胡6g,制香附10g,红花6g,丝瓜络10g,炒艾叶6g)

比较有特色的药物应用是制大*和炒*芩,对子宫内膜的炎症有相应的抑制作用,可以通畅大便,明显改善盆腔瘀血的症状。

针灸:中极、关元、双侧天枢艾盒灸或温针灸。因为气滞血瘀偏实证,因此选择双侧三阴交、双侧地机、双侧太冲针刺,采用泻法。经前期加针刺双侧子宫穴。

针灸治疗经前期2-3次/周,经期痛解即止。月经期腹部只灸不针,疼痛剧烈加针刺印堂穴、合谷穴。治疗的周期一般不会太长。

2寒凝血瘀型

临床上更为多见,即俗称的宫寒,患者多为年轻女性。

症见:面色青白,有经期受寒或饮食生冷,或者本身身体单薄,经前或经期少腹剧痛或拘痛,月经量少或经行不畅,经色暗红而紫,或挟有血块,肢冷畏寒、舌淡苔薄白稍腻,脉沉紧者。

干预时机:经前期、月经期。

治则:温经散寒、理气活血止痛。

中药:《金匮》温经汤合失笑散加减。

针灸:中极、关元、气海、八髎、神阙

寒凝血瘀的患者,可以只灸不针,但是要注意灸量足够。经前期,对中极、关元、气海与八髎穴交替隔物灸,隔日一次。

经期,腹部腧穴隔姜灸或隔附子饼灸,灸治壮数不限,以疼痛缓解,面部潮红为宜。经行不畅者可于经前在次髎穴温针灸。

兼有气血不足,四末不温者,经前期加用双侧足三里温针灸。平常有条件,可以在家用灸盒灸一下肚子,这也很好。

3湿热蕴结型

湿热蕴结和寒凝血瘀的痛经比较厉害,湿热蕴结型的经期会延长,因为有炎症,常有*带或者血性白带。

症见:病由经期不慎感受湿热之邪,症见经前、经期少腹灼痛拒按,痛连腰骶,经量多,色红,质稠或有块,平时带下色*或秽臭,舌红苔*腻,脉弦数。

干预时机:经前期、月经期。

治则:清热除湿、化瘀止痛。

中药:方用《古今医鉴》清热调血汤加减。

针灸:中极、次髎、关元、三阴交、地机

经前针刺,月经期停止治疗。选用中极、次髎,清下焦湿热,关元、三阴交、地机,活血止痛。必要时十七椎或次髎穴刺络拔罐放血。

这种类型的患者不适宜艾灸,可能加重疼痛。

4气血不足型

气血不足这一类患者治疗的周期会比较长,一般要三个月。

症见:先天不足或病久体虚,见经期经后小腹隐隐作痛,经来量少色淡质稀,伴有倦怠乏力,面色无华,头晕心悸腰膝酸软,耳鸣,舌质淡红,苔薄,脉虚细者。

干预时机:全周期。

实际上治疗是贯穿整个周期。在卵泡期,要让卵泡充分发育,会用滋阴药,再佐一些温阳补肾的药。

到排卵期时,加入紫石英、石楠叶,促使卵泡顺利排出,形成正常的子宫内膜增长,这时再用补阳药,重阳化阴。

到月经期,使用活血通络药,促使子宫内膜能很完整的剥离下来。这样,月经量会增多,不会感觉太疲乏,经期结束后,疼痛会慢慢减轻。

治则:益气养血、调经止痛。

中药:八珍汤加减。

针灸:主要使用补益的穴位。①中极、关元、气海,足三里双;②肾俞、肝俞、脾俞、太溪双;③天枢双、三阴交双、合谷双。

经前①+③,②+③交替使用,温和灸或温针灸。月经后可神阙穴隔盐灸或隔附子饼灸,同时肾俞、命门、肝俞温针灸。经期疼痛不显著者无须针灸治疗。

5肝肾亏虚型

肝肾亏虚比气血不足更严重,治疗起来更加困难。这类患者往往有情绪障碍,对痛经有痛敏化,需要注意调肝理气,必要情况下要加安神宁神的药物。

症见:由禀赋不足或思虑伤脾,久及肝肾。症见经行或经净后腰酸明显、小腹隐痛不适,倦怠乏力,可伴双目干涩,耳鸣心烦,经行量少色淡,或月经稀发,舌淡苔薄、脉沉细。

干预时机:全周期。

治则:补肾益精、养血止痛

中药:方用傅青主之调肝汤。

针灸:①中极、关元、气海,足三里;②肾俞、肝俞、脾俞、太溪;③天枢、三阴交、合谷。

经前①+③,②+③交替使用,温和灸或温针灸。月经后,可神阙穴隔盐灸或隔附子饼灸,同时肾俞、命门、肝俞温针灸。经期疼痛不显著者,无须针灸治疗。

3治疗痛经的食疗方

下面是一些看起来好吃又管用的治疗痛经的食疗方,大家可以了解一下。

1糖醋益母膏

(出自《百病饮食自疗》):红砂糖30g,米醋15g,益母草15g,砂仁10g,加清水适量同煎,去渣取汁,分2次服。适用于血瘀证。

2姜*鸡蛋

(出自《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姜*21g,鸡蛋2个,甜酒1杯。鸡蛋水煮后,剥去壳,与姜*共煮,取鸡蛋加甜酒1杯同服在行经期吃2~3次。适用于虚实兼杂证。

3山楂酒

(出自《药膳食谱集锦》):干山楂片g,白酒ml。干山楂去核,放入毛口瓶中,加白酒泡1周后可用,每次服10-20ml,每日2次。适用于一般血瘀证。

4蠲痛饮

(出自《妇人良方》):荔枝核烧存性15g,香附子末30g。二药和匀,每次服6g,盐酒送服。适用于气滞证。(本文根据陈勤老师讲课录音整理,未完待续。)

?本文为国医传习所元老会联合创始人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欢迎投稿gycxs

.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