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是全球预防疼痛年,随着国家医疗改革、建设健康中国等工作的不断深入,为积极响应国际疼痛研究学会倡导,强化科学规范化镇痛的理念,促成多学科疼痛管理,首届“普道?无痛”疼痛峰会于6月13日在线上隆重召开。
医院疼痛科樊碧发教授、医院神经内科于生元教授、医院骨科裴福兴教授、医院风湿免疫科李梦涛教授,以及来自英国卡迪夫大学风湿病学系ErnestChoy医院过敏免疫风湿科谢祖怡教授出席了本次会议。
来自疼痛科、骨科、风湿免疫科、神经内科四大科室的众多顶级大咖,共聚云端,共话疼痛治疗新进展、新经验与新挑战,共启“普道·无痛”新纪元。
樊碧发教授
医院疼痛科
中国疼痛患者治疗现状与需求
疼痛是机体对创伤或疾病的反应,既是疾病的症状,同时慢性疼痛也是一种疾病。疼痛已被列为继呼吸、脉搏、血压、体温之后的第5大生命体征。中国慢性疼痛的患病率与全球其他国家相似,女性和男性患病率分别为39.9%和32.2%,且患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骨关节炎、神经病理性疼痛和癌痛是中国慢性疼痛的主要人群。
慢性疼痛严重影响患者情绪和睡眠,带来严重的经济负担,约40%的患者因疼痛产生的半年治疗费用约为-元。颈痛、腰背痛及头痛均排在因非致死性疾病导致YLD(非致死性疾病导致的寿命损失)的前八位。鉴于疼痛的疾病负担和因此带来的阿片危机,美国已将疼痛纳入国家战略。
虽然慢性疼痛是一种高发疾病,但在中国存在疼痛控制不足、镇痛治疗后疼痛缓解程度低等情况。患者对镇痛药持负面态度甚至拒绝镇痛治疗、中国疼痛科建设不足,医生对疼痛基本知识掌握欠佳可能是主要原因。
为此,呼吁我们的医生在疼痛治疗时需要评估疼痛发生的机制,如伤害感受性疼痛、神经病理性疼痛、中枢敏化/功能障碍性疼痛,根据发生机制进行规范化治疗,同时进行多学科多纬度管理。
ErnestChoy教授
英国卡迪夫大学风湿病学系
纤维肌痛的识别、诊断和管理
根据疼痛的发生机制,纤维肌痛属于中枢敏化/功能障碍性疼痛,是中枢神经传入处理功能失调引起的弥漫性疼痛综合征。年美国ACR(美国风湿病学会)首次提出纤维肌痛的诊断标准,但由于需要进行18个压痛点检查,医生感觉不容易记忆和操作。
ACR在年和年又分别更新了基于医生评分和患者自评的诊断标准,但由于/诊断标准容易将区域性疼痛综合征归类为纤维肌痛,因此年进一步更新了纤维肌痛标准,保留了版的纤维肌痛的诊断与其他诊断无关,同时将ACR基于医生评分和ACR基于患者自评的诊断标准进行整合,形成一套可同时供医生和患者使用的新标准。
版EULAR(欧洲抗风湿病联盟)推荐,根据患者症状/合并症进行个体化治疗,采用非药物和药物治疗相结合的多模式治疗,制定长期的纤维肌痛管理计划。
于生元教授
医院神经内科
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管理的挑战
神经病理性疼痛(NP)是由躯体感觉系统的损伤或者疾病而导致的疼痛,分为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和中枢神经病理性疼痛。超过80%的NP患者报告疼痛为中重度,且不同类型的NP患者疼痛严重程度分布相似。NP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患者经济负担重。
多种原因如*物/药物、创伤、缺血、代谢、感染/炎症等均可引起NP,在NP的发生和维持中又有多种机制共同发挥作用导致中枢敏化形成,使得NP的临床表现多样(如自发性疼痛、痛觉过敏、痛觉超敏、感觉异常等阳性症状,或感觉减退和感觉缺失等阴性症状),且常伴随睡眠和情绪障碍,使得诊断NP存在挑战。
即使在诊断后,NP的治疗也面临着巨大的治疗挑战,研究显示,超过一半的NP患者未接受治疗,即使在接受治疗后,还可能存在药物选用不当,药物治疗依从性低,甚至会因为老年患者合并使用药多,易发生药物相互作用导致不良反应增加的情况。
鉴于目前在神经病理性疼痛诊断和治疗方面存在的挑战,需加强对其规范诊断和治疗的推广,进而改善患者预后。
裴福兴教授
医院骨科
骨科手术加速康复无痛化管理
预防急性疼痛的慢性化
术后疼痛是骨科手术患者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