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性肌痛症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你了解过艾灸的用量与施灸顺序吗 [复制链接]

1#
灸量灵活掌握的方法

艾炷的大小,壮数的多少,可根据疾病的性质,病情的轻重,体质的强弱,年龄的大小及施灸部位的不同,全面考虑,全方位衡量,不能太过也不能不足。施灸方法:艾炷直接灸时,可用小炷、中炷;间接灸则用中炷、大炷。体质和年龄:青壮年、男性,初病、体实者,宜大炷、多壮;妇女、儿童、老人,久病、体虚者,宜小炷、少壮。施灸部位:头面、胸背,艾炷不宜大而多;腰背腹部,肌肉丰厚处,可用大炷、多壮。四肢末端,皮肉浅薄而多筋骨处宜少灸。

病情:风寒湿痹,上实下虚者,欲温通经络,祛散外邪,或引导气血下行时,不过3~7壮,小中炷即可。否则易使热邪内郁产生不良后果。沉寒痼冷、元气将脱者,需扶助阳气、温寒解凝,必须用大炷多壮才能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施灸的顺序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脏器之间互有联系,某一器官发生病变,往往会影响到其他器官的正常功能,所以在施灸的时候,应该注意顺序,以便使身体各器官保持最佳的协调状态。一般宜先灸上部,后灸下部;先背部,后腹部;先头部,后四肢;先灸阳经,后灸阴经。先阳后阴,取其从阳引阴而无亢盛之弊;先上后下,则循序渐进次序不乱;先少后多,使艾火由弱而强,便于被施灸者接受。如需艾炷灸多壮者,必须由少逐次渐多,或分次灸之(即所谓报灸)。需大炷者,可用小艾炷灸起,每壮递增之,或用小炷多壮法代替。

艾灸的补泻

补法:艾炷点燃置穴位,不吹其火,待其徐徐燃尽自灭,火力缓慢温和,灸治的时间较长,壮数可多,灸毕一炷用手指按一会施灸穴位,以使真气聚而不散。

泻法:艾炷置穴位点燃,用口吹旺其火,促其快燃,火力较猛,快燃快灭,当被施灸者觉局部灼痛时,即迅速更换艾炷再灸,灸治时间较短,壮数较少,灸毕不按其穴,即开其穴,以起驱散邪气作用。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